2011年1月12日 星期三

心得(一千一百三十): 15×24 link one



這次要來介紹一套問題兒作品: 15×24 15*24 15x24 15X24 十五乘以二十四...
光是書名就造成網路搜尋困擾了, 副標題是: 她說,至少等到明天
先這樣把幾種可能性列出來, 方便 google大神搜尋, 不然這作品實在太冷門.

15×24雖然是輕小說, 撰寫風格卻和既有類型相去甚遠,
甚至連插畫都找畫過偵探儀式的箸井地図擔當, 放在一堆萌系作品裡頭,
綜有些格格不入感, 再加上簡介好像很有趣又好像非常無聊,
大概就是那種要鼓足勇氣才能拿去結帳的書籍吧.

以下先大略介紹劇情內容, 接著再剖析本作特色.

高中生德永準在網路上與代號 "17"的女性(?)相約自殺,
來到新宿車站打算會面時, 錢包被無所事事高中女生亞希穗扒走,
亞希穗還失手將準手機裡頭存放的自殺訊息傳了出去, 引發軒然大波.
得知這件事情的親朋好友各有見解, 決定分別出擊, 靠著有限線索,
找出準與 "17", 阻止這場自殺之約.


乍看之下是有些奇特的劇情, 但實際上這本最具特色之處, 是撰寫法.

請參考接連幾頁範例, 發現了嘛? 這些都是第一人稱, 附上時間點,
切換各自觀點讓所有成員都當主角的群像式(ensemble cast)寫法.
亦即大量角色皆安排各自行動, 並且十五位第一人稱自述主角,
在二十四小時內不同地點的事件, 分別加以描述的創作方式.

或許這個說法很抽象, 讓我們換個方法描述本書狀況.

時間軸—1—2—3—4—5—6—7—8—9—(故事描述順序)—>
角色A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  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
角色B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     ■■■■■■■■  ■■■■■
角色C     ■■■■■■■   ■■■■■■■■   ■■■
角色D       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 ■■■■
故事時間軸往前遞移, 剛開始時角色AB可能因為某些事件交集在一起,
因此故事在這兩人視角切來切去, 但接下來故事又從 CD等人角度切入,
這四人不一定彼此有關, 但故事標出目前時間, 以人物為綜軸時間為橫軸,
切割出 "某角色在某時間區段做了什麼事情", 變出視角不一的的多主角故事.
拿上面這圖表來說, 故事按照時間橫軸推進, 但角色一直在垂直軸變換,
因此描述順序是: A1,B1,A2,B2,C2,A3,B3,C3,C4,D4,A5,D5...

請在參考右邊這些範例, 同一件事情, 作者直接用兩邊第一人稱視角各寫一次,
不同撰寫方式代表不同人物看待這事件的特色, 有人口吻幼稚, 有人沉穩,
甚至當 A利用主角視點自誇騙過 B, 下一章節立即以 B視點暗忖他沒上當.
這本以大量角色來當主角跑一日行程, 在同一個時間點要同時講六七組人行動,
又因為主角群彼此各有來頭, 還涉及與自殺者的關係, 所以剛開始看會很累.
請參考彩色插圖... 除了三人外, 十三位角色都以第一人稱視角帶動故事過,
也就是十三位不同的主角跳著寫, 然後牽扯出兩倍以上的輔助角色互動.
這個若是以電視劇呈現可能會比較清楚, 但以文字處理, 就顯得相當複雜.

壞消息來了, 這不是一本完結作品, 全六集, 以多面方式講一件單純自殺案.
換句話說, 這些大量但時間進展緩慢的資訊, 若是不能牢牢記載在腦海,
下一本出現時就得重新來過, 甚至得考慮出完後再一口氣以人物為主順序重讀.
這倒是讓人想起某個名問題: 一部小說作品(與其事件)到底要安排多少人物?

在日本那邊出版時, 這作品一個月發行一本, 減少前後集落差,
但是台灣代理進來就不知道會怎麼因應了, 事實上這種寫法很適合網路媒介,
密集而短的連載, 循序漸進導覽讀者走入故事, 紙本反而會有點問題,
再加上第一集其實故事時間軸進展有限, 等於是同時寫一個相同世界觀,
相互影響的角色群, 然後都寫了開頭第一章, 而且一口氣寫了六到七部作品...
要累積到六本出完一次看會很累, 斷斷續續看可能每次都得做筆記或是重來,
這實在是很冒險的表現方式啊...

因為目前代理只出了第一本, 等於六到七部作品都只看了第一章, 當下很難分好壞,
雖然撰寫生動, 題材有趣, 又有好評, 不過這作品還是很難輕鬆閱讀, 簡直在說 "無誠勿試".
或許這套要推薦給非常喜歡咀嚼文字, 並且能在腦海同時開十幾個主角平行冒險,
邏輯關係特別清晰的讀者. 真的無法閱讀時, 請撕下彩頁背後的捷運地圖,
自己製作小人偶, 實際演練一下這些角色目前在哪個時間點往何處移動吧.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