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4月20日 星期一

人的邏輯永遠都會在無效率上打轉


聊一聊手邊的小事情.

我有一個小茶壺 -- 說是茶壺其實也不盡然, 就是有鐵絲內濾網, 玻璃壺,
外頭由塑膠包覆, 尺寸稍微小一些, 大約百元內的廉價茶壺.
這茶壺的上頭原本有個塑膠蓋, 不知道什麼時候弄丟了.
因為還能使用, 所以也就照常, 把茶包丟入鐵網內, 拿去沖泡.
這個茶壺可以斟滿另一個專用茶杯兩次半, 算是恰到好處.

最近有一件事情讓人苦惱.

因為可以倒兩次半, 最後那半次是水位很低, 茶水碰不到茶包的部份.
在倒這段時, 因為是圓圓茶壺的最下段, 所以必需要把角度提很高才能讓茶水流出來.
可是每次這樣做都會讓濾網內的茶包滾出來, 跟著掉到茶杯中.
這個問題自從我選了三角茶包後, 急遽惡化.

為了解決這個問題, 我準備了一隻小湯匙專門挖茶包起來,
茶包拿出來後就會丟回茶壺內, 可以再沖個幾回.

由於茶包掉出來的狀況太常見了, 我開始想有沒有既有效率, 又有創意的解決方法.

一開始想到要利用橡皮筋擋著茶包, 但是這裝水和放茶包時候都不方便.

接著我想到可以抵著小湯匙擋著茶壺頂, 小茶包會被湯匙卡著,
不過原本就是希望減少洗小湯匙和專用小盤子, 這方法和拿湯匙在杯裡挖茶包是一樣的.

於是我測量茶壺尺寸, 從人因工程的想法出發, 研究自己倒茶的角度,
並且規劃出一套帶有口訣的分解動作, 而且在那角度的視野內放上一些架子,
在倒茶時可以看著架子的位置調整手的姿勢, 讓茶水倒出, 但是茶包只會滾到出口.
以標準流程處理的確帶來了科學上的勝利, 問題是每次倒茶都要念口訣, 戰戰兢兢,
茶水都不好喝了. 這是一件很失敗的大成功.

嘗試過許多方案後, 我最後選擇了簡單而且方便的做法.
三角茶包的邊緣有一條線, 末端連結小紙片, 應該是正常泡法時用來拉出茶包的.
我改把這塊紙片塞到茶壺玻璃與塑膠部份的交界處卡著.
如此一來, 即使茶包滾出來, 頑皮地落入茶杯, 因為線的另一頭卡在茶壺上,
我只要拉著線就可以把茶包捉回來, 弄進茶壺濾網內.

這樣嘗試與發展方法是很有趣的, 甚至連捉著小紙片塞入茶壺縫隙的動作,
都叫人感到興奮. 我甚至在想, 這樣的發現, 或稱為發明, 是否能為日常生活帶來革命.

我閉上眼, 想像和人介紹這項變革的過程, 想像全世界的茶壺都設計出專門插槽,
所有的茶包也都統一附屬線和紙片的規格, 於是三角茶包滾出來的問題獲得改善.

然而, 這樣的夢想在鉤勒出未來茶壺時, 卻讓我忍不住笑了出來.

的確, 解決眼前的問題, 採用新方法, 是非常有意思的過程.
但是處理方式有兩條主要脈絡: 一是找到對應的手段, 另一則是消弭問題本身

為什麼茶包會在倒最後一次茶水時滾出來?
因為我把蓋子弄丟了.
那麼, 如果我買了一個新的茶壺, 不就解決所有問題了嗎?

QED.

人在熱衷於一個問題時, 往往只把心思投注在答案上頭,
而把環境的因素視為限制, 當昨不能挑戰的真理.
於是我們搬來了土木機械剷除眼前礙事的石頭, 卻從來沒想過可以繞過他繼續前進.

科學方法是一種盲目卻又清楚的結構性學問, 然而人類智慧的柔軟性卻可以使其有所改變,
自由地轉成想要的型態.

也因此, 即使繞過了路上的石頭, 我們還是因為趣味往回走, 拿出各種工具開始挖掘.

為什麼對這個問題如此堅持?
因為挖掘的過程很有趣啊.

就是有趣而已, 這也是所有科學的原動力.

2 則留言:

CatFoodWei 提到...

好文拜讀

The R 提到...

其實生活可以很有趣啦, 許多小地方都值得享受.